7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平行论坛一的主题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线上参与主题研讨并以《创新协调,畅通人民币国内国际大循环》为题发表演讲。
她指出基于过去10年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未来要从三个方面稳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第一,强化人民币计价职能。第二,发挥中国新的优势。一是经济贸易,包括产业链的区域化和短链化、RCEP。二是以我为主的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循环。三是绿色发展新理念。第三,发挥中国在直接投资方面的优势。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已编写和发布了10年,10年来我们一直跟踪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态,给予国际货币的职能编制综合反映人民币国际使用水平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正如上午王芳老师所述,10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从2010年的0.02增长到2020年的5.02。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严重的2020年。RII指数直接从3的水平跨越到5的水平,在主要货币中排名第三,成绩骄人。然而,需要清醒地看到,尽管今年美元在全球官方储备中份额首次降到了60%以下,但是和人民币的2%份额比起来,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才能赶上。
回顾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民币的官方储备比例和人民币的全球贸易份额基本上是一致的。换言之,迄今为止,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主要是由人民币的贸易结算份额决定的。2015年人民币加入SDR一揽子货币后,人民币的金融交易职能得到很大的提升,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推动力。当然,在人民币金融交易中,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国际信贷和国际债券。
2020年人民币的直接投资无论是规模、增长速度还是全球份额上都有较大提升,占到全球直接投资的近30%。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外资吸收国,也是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相反,人民币国际信贷和票据的全球占比都非常低,不到1%。基于上述分析,在“十四五”期间,稳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们要有明确的路径和发展抓手。
建议从三个方面来增强人民币国际化动力:
第一强化人民币计价职能。特别是在贸易计价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遵循贸易计价货币规律,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降低交易成本,增强贸易和金融人民币使用的便捷性。
第二发挥中国新的优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我认为应该抓住三个优势,这也是我们新的机遇。一是经济贸易重构,产业链区域化和短链化,以及RCEP带来的机遇。二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个双循环是以我为主,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我特别赞同上午专家们在主旨演讲中提到的观点,人民币国际化要立足于本土,首先要做好国内大循环,然后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循环,要坚持这样的一种逻辑。三是绿色发展,无论是今年的新冠疫情还是最近欧洲、美洲以及中国的洪灾旱灾,实际上都是气候变化的恶果。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发展不仅是中国也是全球发展的新理念,是中国的机遇。
第三扩大直接投资的带动效应。刚才方行长讲到,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打造更多的人民币应用场景,这就要求进一步发挥中国直接投资的优势,以投资拉动贸易,做强作大贸易,夯实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特别是,要构建人民币流出、流入的双闭环,通过这个双闭环,能够迅速实现并提供人民币使用的新场景,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金融交易规模。无论是国内金融市场的规模还是离岸金融市场的规模,都可以通过以投资为基础带动贸易人民币计价和交易来实现。
中国有机会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实现弯道超车,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第一是“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投贷建营一体化,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第二是大宗商品结算。“一带一路”国家是中国大宗商品主要的供应方,占我国大宗商品进口的大约70%,可以在“一带一路”国家重点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第三是绿色金融。今年中国设立了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人民币未来可以以挂钩碳,对标碳交易商品,获得广阔的前景。第四是数字人民币。无论是在第三方支付的零售端,还是在企业端的数字化交易中,都可以实现数字人民币的大突破。因为,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1.7万亿,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近9千亿,跨境电商已成为中国贸易一种新动力和新增长极。而且跨境电商支付使用数字货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特别容易被接受,使用数字人民币也是水到渠成。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对外投资基金尝试扩大运用人民币场景的案例,这是2020年我对一些金融机构进行调研后归纳总结出来的实践案例。展现了金融机构大胆创新,突破国外资本管制,进行投融资+贸易的联动,打造人民币应用新场景。
众所周知,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都有外汇管制,而且金融市场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跨境投资面临来自管理制度、资金渠道等方面的严重制约。国内的金融机构,例如专项投资基金、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如何实现人民币跨境使用?如何把人民币资金投到国外企业中去?如何构建顺畅的国内国际大循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也是十四五期间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系统设计,调动政府、企业、机构的积极性,协同创新,开避一条新的路径。
目前,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的企业大约3万家,其中不少企业设在“一带一路”国家。由于这些东道国有资本管制,当地金融机构没有开展人民币业务,要实现人民币跨境投资,需要构筑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借助离岸市场通道,在第三方国家的离岸市场为东道国的企业开设离岸账户,可搭建人民币资金流出和回流的有效机制。例如,我国某家企业到非洲某国设立了一个全资子公司,该国实现严格外汇管制,不允许资金自由流动,但是外资企业可以在离岸市场设立账户,在这种情况下,该子公司就可以在伦敦离岸市场设立一个离岸账户,这个离岸账户可以开立在第三方银行,比如汇丰银行,也可以开立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我国在伦敦的分行。
有了这样一个离岸账户以后,境内金融机构就可以对该境外公司提供融资服务了。以前贷款基本上都是美元,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境外企业的业务需要改用人民币了。因为该子公司的生产要向国内采购机器设备,生产出来的矿产品主要也是卖给国内的企业。从规避汇率风险角度出发,无论是国内的出口商、进口商,还是境外的子公司,都有意愿在进出口合同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国内企业进口商品后,把人民币支付到该境外企业的离岸账户,然后从这个离岸账户把本金和利息偿付给提供贷款的境内金融机构,由此,实现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联动。
通过制度创新、金融渠道与服务创新,不仅有效解决了东道国外汇管制问题,还打造了人民币使用和本息回流两个跨境双循环。第一个跨境循环:境外子公司获得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并进行境内采购,实现人民币资金资本项目流出、经常项目回流。第二个跨境循环:境外子公司收到境内企业支付的商品货款并偿还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实现人民币资金经常项目流出和资本项目回流。
实际上,这个跨境双循环模式可推广,除了在非洲,拉美、中东和东南亚等有资本管制的国家也可运用该模式,特别适用于大宗商品、矿产的投融资,此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比如国内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在越南、土耳其和孟加拉设立了分子机构,都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模式来实现人民币计价结算,实现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之间的流出和流入联动。
值得一提的是,构筑人民币国内国际双循环机制,需要协调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协调微观层面境内外企业利益,在签订商品进出口贸易合同时优先使用本币计价结算。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要带头践行本币优先理念。
第二,处理好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和协调职能,金融机构在选择投贷货币的时候,不仅要秉承本币优先的理念,还要为相关企业开立离岸账户提供便利、咨询服务。
第三,处理好离岸在岸的关系。刚才丁剑平教授和方昕行长都强调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重要性,需要协调好国内企业、金融机构和离岸市场之间的关系,利用好金融机构在离岸市场的分支机构,要畅通人民币资金国内国际循环的渠道,便利人民币跨境流动,要便捷、高效和便宜。
第四,协调好企业、金融机构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政府个主管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和政策相互支持。形成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商务部、国资委在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的合力,主动而为之,快速打造国内国际人民币大循环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