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利明
来源:贸易金融
近日,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渐好转,新增感染人数连续多日呈现下降趋势,多地政府发布政策要求或允许企业员工返回职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复工复产。此前,工信部发布了《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强调通过加强科技能力,基于线上化服务等模式,推广应用供应链金融,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的资金需求,防止出现资金链断裂。3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支持产业链协同有序复工复产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会议强调运用金融科技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发供应链业务系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链条上的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供应链融资服务。
近年来,在中央号召经济脱虚向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国策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得到国务院、各部委连续多次发文支持,包括鼓励开展产业链金融业务,促进通过供应链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鼓励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完善产业供应链体系,大力支持供应链金融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以强场景化属性、与产业链紧密结合,有着可服务到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等特性,广泛得到市场上大量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的青睐。
但多数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展业过程中仍面临风险控制难、操作效率低、实施成本高等问题,而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区块链(Block Chain)、云计算(Cloud)、大数据(Big Data)、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展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已延伸到数字金融、供应链管理、智能创造、物联网等多个领域;区块链技术需要与实体经济深度结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等问题;此外,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越发深入,并从风险控制、效率提升、降低成本等方面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优化升级。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金融,而信用是金融最重要的要素,科技不能创造信用,但可以发现信用、传递信用、监测信用,并为信用定价。
供应链金融支持小微、助力实体的价值
——供应链金融市场空间广阔,较传统信贷更具发展潜力
供应链金融起源于国际贸易融资,由中国银行于20世纪80-90年代引入中国,发展至今历程已逾30年。2018年,我国银行保理业务量约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保理业务量约1.68万亿元人民币;2019年,以应收账款及未来应收账款为口径的广义供应链ABS占企业资产证券化比例已超30%;而担保公司、保理公司、财务公司等为代表的泛金融机构服务的供应链金融规模亦不可小觑,仅全国已注册商业保理企业已达12081家(2019年6月末),商业保理市场规模或已超8000亿;而核心企业以及B2B平台通过旗下金控板块或系统平台优势实施产融结合,是供应链金融又一重要阵地。
据预测,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或将达27万亿左右,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率超过25%,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市场资金宽裕,银行利率持续下调,而与之相对的是信贷不良率持续上升,受监管政策影响,互联网金融C端业务受到冲击,B端需求有望爆发。2018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规模达14.3万亿,而2018年保理业务覆盖只有3万亿左右,融资覆盖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表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规模
根据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组织翻译的《供应链金融技术的标准定义》,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利用融资和风险缓释的措施和技术,对投放到供应链进程和交易中的营运资本和流动资金进行优化管理。
综合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以及行业主流专著理论对供应链金融的界定,我们将供应链金融含义概括为,基于供应链交易关系下,依托核心企业主体信用,并或有引入第三方辅助机构,通过多种贸易手段和金融工具,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短期运营资金融通或信用便利等金融服务。常见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如保理、反保理、信用证、保函、动产抵质、仓单质押等。
供应链金融主要基础模式包括保理融资、存货融资、预付融资。从业务模式类型看,应收账款业务占据绝对优势, 根据对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的调研统计,有83.1%开展了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其次是存货/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比例为67.9%。
图表2:供应链金融基础模式交易流程
供应链金融具备真实性、自偿性、封闭性、灵活性等特点,通过对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把控程度实现四流合一,准确验证交易真实性;并且基于物流、资金流可更好的支撑自偿性及封闭性。
图表3:供应链金融四流合一示意图
相较于传统信用融资而言,供应链金融核心优势在于对交易的深度结合与把控,供应链金融与企业日常贸易活动密切相关,贯穿了企业采购、生产、销售整个贸易链全过程,与交易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结合紧密,可更有效缓释主体风险;供应链金融因其与交易高度协同而使产业链信息更透明、支付闭环使得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涉及主体众多而致违约成本高、融资主体面向小微企业风险收益补偿更高等四大特性。相比传统信用融资更具发展潜力。但是,正是由于上述优势,供应链金融在对贷前风险评估、贷中资产审核、贷后运营监管方面,会面临更高的要求。
——发展供应链金融意义重大,国家政策频出加大产业扶持
供应链金融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业务解释规范到政策优惠扶持,从地方到中央再到具体监管部门,各地各级政策都在不断完善,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供应链金融布局,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各类平台,盘活存量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将成为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此外,各地区对供应链金融发展亦尤为重视,上海、江苏、黑龙江、重庆、湖北、辽宁、吉林等省或直辖市均单独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实施意见,鼓励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等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监控,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图表4:2017年到2019年重要供应链金融政策
供应链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控制风险、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是发展供应链金融面临主要问题
供应链金融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行业发展速度迅猛,资金注入实体经济,一定程度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但其风险也逐渐暴露,2019年发生的承兴国际、闽兴医药等重大风险事件,倍受社会关注,并引发了社会及行业对供应链金融发展及风险防范的广泛讨论,监管机构亦对供应链金融下发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9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中国因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面向供应链金融全链条的风险控制体系,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特点,提高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应加强对核心企业经营状况、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链条企业交易情况的监控,分析供应链历史交易记录,加强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第三方数据等信息的跟踪管理。
供应链金融业务想要提高效益,得到快速、稳健发展,至少需要从控制风险、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三方面着手推动:
(一)控制风险
风险问题是供应链金融发展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供应链金融的根本仍是金融,金融的本质是经营风险。供应链金融风险至少涉及企业主体风险、交易风险(即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操作风险。
1、主体风险。企业主体风险包括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和上下游企业主体风险。在核心企业信用风险方面,在供应链金融基础模式下,最终增信方是核心企业,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对核心企业的行业情况、经营情况、发展趋势等所有能反映主体信用情况的指标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判断。在上下游企业主体风险方面,上下游企业一般是直接融资主体,特别是在货押和预付融资模式下,虽然核心企业可以提供最终增信,但上下游企业是直接回款主体,他们的信用情况对业务的健康发展也起着重大作用,所以金融机构亦需要对上下游企业主体情况进行一定程度审查。各机构风控手段的运用,仍对核心企业责任高度依赖,核心企业提供承诺回购、调剂销售占比60%、核心企业确权占比59%,在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风控手段排序为第一及第三。
但目前企业主体风险审核也面临信息广度不够、深度不足、频率不高等问题。对核心企业评估,仍主要依赖于会计报表、现场尽调等传统手段,贷后也没有很好的监控工具进行贷后管理;而上下游企业多是中小微企业,甚至没有会计报表,更是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
2、交易风险(或称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在于交易,这是供应链金融理论及展业的前提,而交易是否真实关系着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否顺利回款,这也是其区别与传统信贷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但贸易背景不真实,则将面临核心企业付款责任免除、上下游企业骗贷、交易双方伙同实施欺诈、押品虚假等巨大风险。所以在展业过程中,对合同、发票、押品、履约等的真实性验证由为重要,并需要对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交叉验证,以提高信息的真实、准确性。
但目前供应链金融对合同、发票等凭证的审核,主要还是以线下材料为主,通过对交易双方的信息进行验证,或由于可得性原因,或由于成本原因,金融机构较难通过系统化方式,以多方信息进行佐证;在存货融资模式下,亦较难对货物储存变化、市场价格变化等做出实时持续监控。
根据近年保理业务数据统计分析,在发生违约风险的业务中,欺诈原因占比高达94%;由此可见,金融机构对于主体风险已有较强的控制,但对于欺诈风险的管理,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表5:保理业务风险原因
3、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因参与的主体多,且对贸易背景真实性要求高,往往会对操作环节提出较高要求,如核验发票、核心企业确权、中登登记、押品盘点、货值盯市、回款管理等。一般而言,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较大的银行,基本都会建设操作中台进行专岗操作,而操作环节特别是线下操作环节过多,对漏操作、误操作、操作不准确等会有较大影响,甚至在审核及授权制度不完善情况下,操作中可能还会产生道德风险。
(二)提升效率
供应链金融因涉及主体多,操作环节复杂,贷后监测内容多等特点,对业务操作效率有较高要求。在主体审核及评估方面,对核心企业的评估涉及多维度信息收集与分析,特别是对于上下游企业数量较多的项目,对上下游企业身份验证、主体真实性识别等均需要进行逐一核查;在贸易背景审核的操作环节,对交易单据真实性核验、中登登记、押品盘点等均会耗费较多人力与时效;在贷后预警方面,对于应收账款对账、货值盯市、动产处置等环节,均需要进行高频监控。以上操作问题,均是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效率的考验,更进一步看,操作效率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业务成本高低,在贷后操作环节,甚至还会对风险控制强弱造成较大影响,所以追求操作效率提升是优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方式。
(三)降低成本
供应链金融要解决风险及效率问题,可从业务线上化、能力科技化、流程精细化等方面入手,但风险、效率与成本本就是需要平衡的三角关系。自建供应链金融平台,需要专业的供应链金融人员,且IAAS成本高、运维费用高,如何在做到风险有效控制、操作效率提升的同时,还能降低或控制成本,是供应链金融发展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金融科技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路径
图表6: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金融科技应用
根据《2019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显示,75% 的企业拥有相关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系统,具体包括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资金管理系统等,能够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线上化,并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在线协同;52% 的企业拥有外部数据对接系统,包括第三方征信公司的数据接口和网络媒体等舆情监控信息;2019年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广度得到提升显著,大数据与 AI、云计算、区块链的应用较上年分别增加了 22%、14%和 8%。
目前供应链金融资金供应、风险控制的主要角色仍是商业银行,现四大行及主要股份银行和部分头部城市商业银行,均纷纷通过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开展或升级其供应链金融业务,并在技术运用上各有特色:工商银行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的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产品,综合运用了大数据、区块链及物联网技术;中国银行开发的“中银易链”供应链金融产品则更侧重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的结合;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上海银行、中原银行等供应链多级流转产品也是依托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信用的多级穿透,服务链条上多层供应商。
而核心企业依托其产业优势,纷纷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自研或以服务外包方式选用第三方金融科技,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此外,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保理公司等开展供应链金融ABS、供应链金融信托计划等,引入或运用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平台,借助金融科技,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助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作用路径
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宏观经济、行业趋势及企业管理层面的不确定性一直存在。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整合运用,并形成综合性的工具套件式解决方案,可以在展业全链条上解决供应链金融的痛点。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特性分析,其作用路径上,金融科技可在供应链金融贷前风险评估、贷中资产审核、贷后运营监管通的三个主要环节,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化、商业信用穿透化、动产监管数字化、资产审核智能化、信用评估数据化、风险监控实时化六大作用路径,最终实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主体风险、交易风险、操作风险)、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的优化管理。
图表7:供应链金融运用金融科技的作用路径
1、供应链金融平台化:供应链金融平台化即线上化,是金融科技运用于供应链金融场景的基础。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及所涉环节众多,主体涉及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供应商、第三方合作方等,需对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四流进行最大程度管控,业务环节包括客户准入建档、主体信息收集、信用风险评估、交易风险评估、资产审核可视、发票核验、中登登记、对账管理、回款管理、押品管理、资产池循环等,需要尽可能将所有作业环节实现线上化,以节省操作成本,控制操作风险甚至员工道德风险,并为金融科技的运用做好准备。
2、信用评估数据化: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金融,而信用是金融最重要的要素,科技不能创造信用,但可以发现信用、传递信用、监控信用,并为信用定价。
在主体信用评估方面,核心企业信用是供应链金融的展业基础,供应链金融需要重点评估核心企业信用,并一定程度评估上下游供应商或经销商信用。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式,对被评估主体及其法人相关信息进行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包括工商、司法、税务、黑产、财务、舆情、失信等信息,并通过机器学习、数据建模、评估打分等方式,实现对企业主体的大数据信用评估,进而提升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客观性、实时性。
在交易风险评估方面,交易风险是供应链金融风控的薄弱环节,94%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源自于欺诈。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交易风险评估,亦可称为“债项评估”,需要通过多方数据互联、大数据分析等金融科技方式,对贸易基础信息,如退货率、交易年限、供应商集中度、应收账款集中度、关联交易等进行数据获取并交叉验证分析,以确定贸易双方的交易真实性、合理性及稳定性,最大程度控制交易欺诈风险,并提高交易风险评估效率。
3、商业信用穿透化:供应链金融的关键是依托核心企业信用,并传递给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区块链结合其他互联网、物联网等场景,通过算法遍历并验证交易网络中的各级数据,包括各节点的计算机系统、操作现场、社会信用系统(税务、电力部门等)等获取的数据和中间件、硬件(如GPS、RFID等)等获取的节点数据,实时、动态、多维度地实现数据交叉验证,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如:采购数据与物流数据匹配、库存数据与销售数据印证、核心企业数据与下游链条数据的可靠性对比,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流程摩擦。
对应收融资而言,核心企可将其商业付款信用,通过区块链技术传递至多级,实现信用的多级流转。区块链连通供应链中的各方企业和金融机构,完整真实地记录资产(基于核心企业应付账款)的上链、流通、拆分和兑付。由于区块链上的数据经多方记录确认,不可篡改、不可抵赖、可以追溯,从而实现应收账款的拆分转让,并全部能够穿透追溯至登记上链的初始资产。
对于存货融资而言,区块链技术联合智能仓储、智慧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力,通过密钥与数字证书可以确保业务参与方以真实身份通过区块链实现线上多方协议并签署电子合同,并可支持电子仓单的流转,最终有效解决传统仓单质押融资过程中的身份信任、风险管控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的运用,较好的实现了核心企业信用转化为数字资产,并在不同的参与方之间高效传递,加速了整个供应链金融效率。
4、交易审核智能化:人工智能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的综合运用,对供应链金融交易单据等的准确、高效审核提供了极大便利。供应链金融在交易审核环节,需要对合同、发票、履约证明等信息进行审核;图像识别、OCR、NLP、智能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可极大地提高合同、发票、票据等单据的审核效率;此外,通过交易信息数据化,还可通过大数据较验方式进行交易审核,比如物流供应链金融场景下,可借助物流运输车辆的GPS地图运输轨迹,对交易真实性进行核验。在大量图像、视频、语音等的存储、运算、调用等方面,通过云储存、云计算能极大的节约成本。
5、风险监控实时化:贷后风险监控,既涉及对主体信用变化的监控,也可能涉及其它对融资回款有影响的因素监控,如存货货值、交易异动,甚至行业风险变化等。风险监控以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为主,并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核心企业舆情、上下游交易异动变化、货品市场行情波动等进行监控分析,实时关注对融资回款的负面要素,并及时进行风险预警。
6、动产监管电子化:在货押融资场景下,在抵质押期间如何有效对押品进行监控,确保不发生盗货、损货等情况是需要重点关注视的问题。在此场景下,可重点借助物联网RFID电子射频技术,以及智能AI车牌识别、标签识别、电子围栏等技术,生成物联网电子仓单,并可对货物实现实时监管及预警,极大提升人工监管的效率及信息准确性、预警实时性。
总结与展望
供应链金融的外延即是产业链金融,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与产业链金融服务互为促进。产业互联网对行业的智能化、数据化、可知化改造,将主体情况、产业链情况、大数据信息等更加全面、持续地展示给金融机构,同时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工具,更好地发现信用、传递信用、监测信用,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优质的业务场景及安全资产。而产业链金融服务,可更加贴近场景,为产业生态注入有氧血液,更好地滋润产业生态高效、稳健的发展。
供应链金融科技,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在助力提升金融机构业务效率、风控能力的基础上,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有利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并且使得资金投放与交易高度相关,真实服务实体经济。
2020年,将是腾讯供应链金融科技系统化整合、规模化发展的一年,腾讯云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金融科技能力,结合云生态资源,推动供应金融乃至产业链金融科技在更多金融场景、行业场景运用落地。
未来,腾讯云将继续秉持“科技向善”、“开放共享”和“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继续与生态合作伙伴一道,借力金融科技,积极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通过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帮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以助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迈进。
胡利明 腾讯金融云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