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日常的现金支付,电子支付作为安全、方便、可追溯等特点,已全面渗入老百姓日常生活,大家日常用的银联卡刷卡购物,就是电子支付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银联作为中国当前的唯一银行卡组织,肩负着国内银行业个人支付的联网通用,国际上覆盖全球,与VISA、万事达等国际组织同台竞争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支付行业的枢纽,其本身业务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属于电子支付。因此,电子支付本身就是银联业务的基础,银联的每一笔支付业务都是电子支付,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存在电子支付对银联有明显冲击一说。
但是,近年来,电子支付的另一些表现形式如移动支付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仅大大的减少了社会上的现金支付使用量,也给基于联网通用为基础的银行卡支付形成了替代,给以银行卡业务为主的银联带来了冲击,具体表现在:
移动支付推动支付行为无卡化
移动支付最典型特点就是采用手机作为支付介质,而银行卡虚拟化到手机中。在支付发起时不再需要银联卡,直接通过手机来完成安全认证完成支付。因此,随着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银联卡实体卡增速迅速下滑。特别是在近两年,部分农村地区还出现了直接从现金支付升级到移动支付,跨过银行卡支付阶段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和移动支付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还推出了II/III类账户相关制度和政策,使各银行可以不再为客户配发实体卡成为可能。支付无卡化也进一步影响受理市场,传统基于强安全认证的金融POS机,开始出现被普通收银工具代替苗头,B端支付入口开始出现融入商户收银系统并趋于统一趋势,这将进一步改变支付产业链市场。
移动支付推动支付行为账户化
银联作为银行卡组织,在全球拥有以“62”开头的银联标识的银行卡品牌。但在移动支付过程中,使支付过程中绕开银联卡品牌,直接将支付账户与银行账户绑定,来完成身份认证和资金转移成为可能。而银联本身没有账户,这将对银联基础业务模式带来一定挑战。
移动支付无序化形成风险聚集
根据全球支付行业特别和金融风险管理要求,支付行业形成发卡机构(账户机构)、清算组织、收单机构、商户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业务分工。但近年来,部分移动支付参与者集“账户机构、清算组织、收单机构”三个角色于一身,甚至有机构集四个角色于一体,支付账户中的资金体内循环,俨然成为“第二货币”,造成金融风险聚集。同时,由于银联的严格合规管理体系,遭到了降维竞争,给银联为代表的传统卡组织模式市场带来了较大冲击。
当然,我们也欣喜的看到传统卡组织也在积极拥抱这些新的变化,银联、VISA等卡组织这些年也在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各种创新业务上下了很多功夫。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只是作为电子支付的一种方式,随着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明朗和清晰化,在相同规则下同一基础平台上,合规开展电子支付业务,那么以银联、VISA为代表的卡组织面临的将不是冲击,而是再次发展。
文:悟空问答 巴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