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在正式融资之前要制定一个指导企业融资行为的融资计划书,其中包括融资决策的指导原则和其他一些融资行为准则,目的在于确保企业融资活动顺利进行。实践中,有的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计划,盲目性很大,抱着侥幸的心理误打误撞,对投资方不加鉴别全面接触,让许多招摇行骗的投资中介或者投资公司有机可趁。后果严重的导致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轻者也使企业浪费了不少的人力和财力。
此外,由于有的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难度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旦几次融资行动受挫,便放弃了融资计划,错失了一些可以成功的引资机会,延缓了企业发展的步伐,颇为遗憾。
企业在正式融资之前要制定一个指导企业融资行为的融资计划书,其中包括融资决策的指导原则和其他一些融资行为准则,目的在于确保企业融资活动顺利进行。
一、收益与风险相匹配原则
企业融资的目的是将所融资金投人企业运营;最终获取经济效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在每次融资之前,企业往往会预测本次融资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最终收益,收益越大往往意味着企业利润越多,因此融资总收益最大似乎应该成为企业融资的一大原则。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实际上在融资取得收益的同时,企业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对企业而言,尽管融资风险是不确定的,可一旦发生,企业就要承担百分之百的损失了。中小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风险演变为最终的损失,必然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
因此中小企业在融资的时候千万不能只把目光集中于最后的总收益如何,还要考虑在既定的总收益下,企业要承担怎样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一旦演变成最终的损失,企业能否承受。即融资 收益要和融资风险相匹配。
二、融资规模量力而行原则
确定企业的融资规模,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也非常重要。筹资过多,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使其无法承受,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如果企业筹资不足,又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他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量力而行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
融资规模的确定一般要考虑以下的两个因素:
(一)资金形式
一般来讲企业的资金形式主要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发展资金。固定资金是企业用来购买办公设备、生产设备和交通工具等固定资产的资金,这些资产的购买是企业长期发展所必需的;但是这些生产必需设备和场所的购买一般会涉及较大资金需求,而且期限较长。
中小企业由于财力薄弱应尽可能减少这方面的投资,通过一些成本较少,占用资金量小的方式来满足生产需要,比如初创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来解决生产设备和办公场所的需求。
流动资金是用来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正常运营所需的资金,因此也称营运资金,比如办公费、职员工资、差旅费等。
结算方式和季节对流动资金的影响较大,为此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精打细算,尽可能使流动资金的占用做到最少。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经营规模并不大,因此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可以通过自有资金和贷款的方式解决。
发展资金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用来进行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的资金。这部分的资金需求量很大,仅仅依靠中小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对于这部分资金可以采取增资扩股、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
(二)资金的需求期限
不同的企业、同一个企业不同的业务过程对资金需求期限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高科技企业由于新产品从推出到被社会所接受需要较长的过程,对资金期限一般要求较长,因此对资金的需求规模也大,而传统企业由于产品成熟,只要质量和市场开拓良好,一般情况下资金回收也快,这样实际上对资金的 需求量也较少。
中小企业在确定融资规模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本企业的资金需求形式和需求期限,做出合理的安排,尽可能压缩融资的规模,原则是:够用就好。
三、控制融资成本最低原则
提起融资成本这个概念就不得不提起资本成本这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也是比较容易被混淆的两个概念。
资本成本的经济学含义是指投入某一项目的资金的机会成本。这部分资金可能来源于企业内部,也可能是向外部投资者筹集的。
但是无论企业的资金来源于何处,企业都要为资金的使用付出代价,这种代价不是企业实际付出的代价,而是预期应付出的代价,是投入资金的投资者希望从该项目中获得的期望报酬率。
而融资成本则是指企业实际承担的融资代价(或费用),具体包括两部分:融资费用和使用费用。
融资费用是企业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如向中介机构支付中介费;使用费用是指企业因使用资金而向其提供者支付的报酬,如股票融资向股东支付的股息、红利,发行债券和借款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
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则融资成本的构成不同。一般意义上讲,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硬件和软件(专业的统计软件和专业财务人员)的缺乏,他们往往更关注融资成本这个比资本成本更具可操作性的指标。
企业融资成本是决定企业融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中小企业选择哪种融资方式有着重要意义。由于融资成本的计算要涉及很多种因素,具体运用时有一定的难度。
一般情况下,按照融资来源划分的各种主要融资方式融资成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财政融资、商业融资、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
四、遵循资本结构合理原则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来源的构成及比例关系,其中债权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构成比例在企业资本结构的决策中居于核心地位。
企业融资时,资本结构决策应体现理财的终极月标,即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企业持续经营假定的情况下,企业价值可根据未来若干期限预期收益的现值来确定。
虽然企业预期收益受多种因素制约,折现率也会因企业所承受的各种风险水平不同而变化,但从筹资环节看,如果资本结构安排合理,不仅能直接提高筹资效益,而且对折现率的高低也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因为折现率是在充分考虑企业加权资本成本和筹资风险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
最优资本结构是指能使企业资本成本最低且企业价值最大,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积极性的资本结构,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降低资本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强求低成本,而不顾筹资风险的增大,因为这同样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高。
企业取得最佳资本结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本运营效果,而衡量企业资本结构是否达到最佳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企业资本的总成本是否最小、企业价值是否最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最大时的资本结构应该是一致的。
一般而言,收益与风险共存,收益越大往往意味着风险也越大。而风险的增加将会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必须在考虑收益的同时考虑风险。企业的价值只有在收益和风险达到均衡时才能达到最大。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和企业价值的确定都直接与现金流量、风险等因素相关联,因而两者应同时成为衡量最佳资本结构的标准。
五、测算融资期限适宜原则
企业融资按照期限来划分,可分为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企业究竟是选择短期融资还是长期融资,主要取决于融资的用途和融资成本和等因素。
从资金用途来看,如果融资是用于企业流动资产,由于流动资产具有周期短、易于变现、经营中所需补充数额较小及占用时间短等特点,企业宜于选择各种短期融资方式,如商业信用、短期贷款等。如果融资是用于长期投资或购置固定资产,这类用途要求资金数额大;占用时间长,因而适宜选择各种长期融资方式,如长期贷款、企业内部积累、租赁融资、发行债券、股票等。
六、保持企业有控制权原则
企业控制权是指相关主体对企业施以不同程度的影响力。控制权的掌握具体体现在:
1.控制者拥有进入相关机构的权利,如进入公司制企业的董事会或监事会;
2.能够参与企业决策,并对最终的决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3.在有要求时,利益能够得到体现,如工作环境得以改善、有权参与分享利润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行为所导致的企业不同的融资结构与控制权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融资结构具有明显的企业治理功能,它不仅规定着企业收入的分配,而且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控制权争夺。比如在债权、股权比例既定的企业里,一般情况下,股东或经理是企业控制权的拥有者;在企业面临清算、处于破产状态时,企业控制权就转移到债权人手中;在企业完全是靠内源融资维持生存的状态下,企业控制权就可能被员工所掌握(实际中股东和经理仍有可能在控制企业)。
由此可见上述控制权转移的有序进行,依赖于股权与债权之间一定的比例构成,而这种构成的变化恰恰是企业不同的融资行为所导致的。
企业融资行为造成的这种控制权或所有权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性、独立性,而且还会引起企业利润分流,损害原有股东的利益,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近期效益与长远发展。
比如,发行债券和股票两种融资方式相比较,增发新股将会削弱原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除非原股东也按相应比例购进新发股票;而债券融资则只增加企业的债务,并不影响原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
因此,在考虑融资 的代价时,只考虑成本是不够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开办企业一个很大的初衷就是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如果到头来“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则不是管理者所愿意看到的。
因此,管理者在进行融资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各种融资方式的特点,精确计算各种融资方式融资量对企业控制权会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把企业牢牢的控制 在自己的手中。
七、选择最适合的融资方式原则
中小企业在融资时通常有很多种融资方式可供选择,每种融资方式由于特点不同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影响也会反映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上。
企业融资通常会通过以下途径给企业带来影响:
首先,通过融资,壮大了企业资本实力,增强了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发展后劲,从而增加与竞争对手竞争的能力;
其次,通过融资,能够提高企业信誉,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
最后,通过融资,能够增大企业规模和获利能力,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
但是,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程度,根据企业融资方式、融资收益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比如,通常初次发行普通股并上市流通融资,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资金,还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商誉,使企业的竞争力获得极大提高。
再比如,企业想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各种渠道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尤其是与较为知名的国际金融机构或投资人合作也能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样就可以迅速被人们认识,无形之中提高了自身形象,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这种通过选择有实力融资合作伙伴的方法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做法在国内也可以运用。
八、把握最佳融资机会原则
所谓融资机会,是指由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一系列因素所构成的有利的融资环境和时机。企业选择融资机会的过程,就是企业寻求与企业内部条件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的过程。
从企业内部来讲,过早融资会造成资金闲置,而如果过晚融资又会造成投资机会的丧失。从企业外部来讲,由于经济形势瞬息万变,这些变化又将直接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和成本。
因此,中小企业若能抓住企业内外部的变化提供的有利时机进行融资,会使企业比较容易地获得资金成本较低的资金。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融资机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企业融资机会是在某特定时间出现的一种客观环境,虽然企业本身也会对融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但与企业外部环境相比,企业本身对整个融资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实际上只能适应外部融资环境而无法左右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地寻求并及时 把握住各种有利时机,努力寻找与投资需要和融资机会相适应的可能性。
第二,由于外部融资环境复杂多变,企业融资决策要有超前性,为此,企业要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和国外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可能的各种变 化趋势,以便寻求最佳融资时机。
比如,在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拨款是我国国有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拨改贷”后银行贷款又成为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以及股份制的建立,在资本市场上融资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这些国家政策的变化对企业而言影响是深远的。
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注意国家各类法规的变化, 要对此具有良好的“嗅觉”,在看清形势后果断决定融资的途径。近些年来,我国企业境外上市逐渐增多,我国中小企业板也正式启动,这些国内外融资环境的变化在给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途径。
第三,企业在分析融资机会时,还必须要考虑具体的融资方式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适时制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 比如,企业可能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不适合发行股票融资,却可能适合银行贷款融资;企业可能在某一地区不适合发行债券融资,但可能在另一地区却相当适合。
综上,中小企业必须善于分析内外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融资渠道和方式的影响,从长远和全局的视角来选择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此外,对于企业而言,尽管拥有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可供选择,但最佳的往往只有一种,这就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选择最佳的融资机会。
来源:企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