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信贷
2017年年中有篇文章刷爆朋友圈,《利率决定放款速度,要么贵,要么等!》,前两天又出现一篇爆文,《2108年企业贷款之困:“连贷款规模都没有,关心价格有什么用?”》。我们从标题就能很明显看到资金越来越紧,现在看是供需关系推高价格,趋势来看却是不要纠结价格,因为即使愿意可能也没有了,信贷规模太珍稀了!
今天向大家推荐两篇文章,我们来看一下银行规模到底有多紧,以及背后的逻辑。
1、银行圈的这篇文章刷屏透露了啥?
(作者:商投君 来源:商行与投行)
前两天银行界朋友们的朋友圈肯定被上面这篇文章给刷屏了,如果你没有这感觉,要么你离银行圈太远,要么你离一线太远。在一线经营的朋友们可能一直有这种感觉,好客户价格谈不上来,差客户要么不敢做,要么批不下来。看到这篇文章,顿冒一点曙光,巴不得第一时间让客户看到,好像在对客户说,你们不要再计较价格了。
然而美好的愿意不代表现实啊,刷屏反而暴露银行客户经理的窘境:价格还是不好谈,特别是优质客户,虽然融资成本在上升,但是上升的蜗牛速度远不及银行客户经理们的期望和总行对价格的最低考核要求标准的提高。
贷款规模也不是今天才紧张,MPA考核,叠加流动性收缩,银行表内贷款规模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实体融资成本也一直在上升中,只不过上升速度没有资金端感觉强烈。如银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2017年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三季度达到5.76%,但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所以银行有种被火烤的极度焦虑的感觉。
为什么会这么难受?国家就是要让你银行这么难受,一方面去杠杆,要控制M2和社融增速,另一方面又不想因融资成本的快速上升伤害实体经济。按说,资金价格是资金供求关系的表现,要去杠杆最直接的手段不就是提高资金利率吗?然后却没有采取这最直接的手段,当然代价就是让银行承担了。
但企业也不得不面临现实,企业贷款会越来越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升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首先当然是配合去杠杆,宏观M2和社融的严格控制了,2017年12月M2的同比增速已经降至8.2%,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了,2018年社融超过2017年12.5%的增速可能性也不大了;
其次大企业争夺稀缺的表内贷款资源,在发行利率高企和违约上升的背景下,2017年企业债券融资遭遇滑铁卢相较2016后增量减少2.54万亿.能发债的企业都是相对优质的企业,债券无法满足的融资需求必然转向表内贷款,挤占中小企业贷款额度;
再者就是企业贷款规模向个人贷款规模迁移,让中小企业雪上加霜。当然这一方面与2017年宏观总的大势有关,企业要去杠杆,而居民杠杆上升较快;另一方面部分银行主动调节的结果,向零售转型,看好个人消费贷款和按揭贷款市场,表现比较极端的就是平安银行,大幅压缩企业贷款规模,将贷款规模资源大幅向新一贷个人消费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倾斜。
还有一点比较主要的,企业分化出现,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趋势已经显现,传统的中小企业必然路是越走越难。
2018年,银行人和企业人都不易,且行且互惜!
2、银行信贷供给到底有多紧张?
(作者:王剑 来源:公司金融分析)
准确地讲,现在央行不再实施严格的信贷额度控制,因为从2016年开始,央行已经将原来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MPA)。但在实践中,央行仍然会对银行信贷投放规模有窗口指导,以控制整体信用扩张。尤其在年初,银行为早投放早收益,普遍有“开门红”冲动,央行会给予关注。所以,一个无形的信贷额度及节奏仍然是存在的。
我们此前预计,今年信贷供给是很紧张的。近期,也陆续有媒体报道,信贷紧张导致信贷利率上行。那么,信贷到底有多紧张呢?
我们根据公开数据做一些粗略的估算,仅供参考,不包含任何投资建议。
1.传统信贷
我们先来回顾2017年的信贷投放。以下为2015-2017年的信贷总额以及结构:
2017年全年信贷净投放13.5万亿元,其中,对个人7.1万亿元,对企业6.4万亿元。但有两个细节不能忘:
(1)2017年票据融资收缩1.58万亿元,腾出相应金额的一般贷款的额度;
(2)2017年地方债置换2.8万亿元,腾出相应金额的信贷额度(事实上,置换的不仅是贷款,也包括非标等。暂忽略)。
考虑到这两点后,2017年实际投放的一般贷款总额其实达到17.98万亿元。
2018年,目前还没有可靠的信贷额度或计划数据,银行年初一般先参考上年投放量来做计划,因此我们先假设全年计划的信贷投放量约14万亿元。
然后,票据贴现余额,经过2017年一年的压缩,余额已经很少,继续腾出额度的空间变小了(先忽略不计)。其次,有待置换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7万亿元,如果2018年内全部完成置换,可腾出信贷额度1.7万亿元。按此估计,2018年的实际的一般贷款额度约15.7万亿元。
这个数字竟然比2017年减少2.28万亿元。这是一个有点严肃的现实。
2.广义信贷
为整个实体提供融资的方式,除传统信贷外,还有其他渠道。其中由银行提供的部分,均统计在广义信贷内。我们将广义信贷划分为三大部分:
(1)传统信贷:见上节;
(2)表内其他广义信贷:包括债券、投放非标、其他投资(非标、委外、资管产品等);
(3)表外理财:扣除存款与现金部分。
根据MPA要求,每间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与其资本充足率挂钩,函数为:
MPA资本充足率考核要求=f(广义信贷增速, …)
在每个MPA考核期末,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上式公式算出来的MPA资本充足率考核要求,否则考核就不达标。
那么,反过来,每间银行会根据自己下个考核期末的资本充足率,利用上述函数的反函数,倒算出来自己所能达到的广义信贷增速上限。
广义信贷增速上限=g(资本充足率, …)
按此估计,我们拿银行现在的资本充足率,全行业的广义信贷增速上限约在10%以上。但是,还要考虑到,部分银行是碰不到这个天花板的,它们的资产扩张受到负债总量和成本制约,还要受到其他监管要求的制约,因此全行业广义信贷增速不到10%,估计也就5-10%之间,我们先假设7%。
我们没有准确的2017年末全行业广义信贷余额数据,拿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做个粗略估计,大概在200万亿元左右。2018年增长7%,意味着全年增量在14万亿元左右(粗略估算,仅供参考)。这是整个银行业表内外为实体、政府提供的融资的总量的上限。
没错,就这14万亿元。要想进一步提高这一增速,除非银行有效补充资本。
然后,再从这14万亿元里,先扣去前面估计的信贷14万亿元,以及既定的地方债置换1.7万亿元。这样,广义信贷额度只剩-1.7万亿元。也就是说,其他广义信贷得压缩1.7万亿元。
这1.7万亿元的压缩,可以压缩表内的债券、投放非银、非标、其他投资等,以及表外理财(扣除存款与现金部分)。按照现在的监管形势,预计2018年的非标、其他投资、表外理财收缩会较明显,如果这几种东西的压缩超过1.7万亿元,那么,债券投资可能还是净增的。
3.融资形势
综上,银行传统的一般贷款的供给约为15.7万亿元,少于2017年;表内的非标、其他投资及表外理财均可能负增长,不能提供净融资服务。银行的债券投资额度还有,但银行表内投资信用债的量较少。
所以,在监管态势下,银行对实体的融资供给呈显著收缩的态势,非常严峻。这自然是配合实体控杠杆政策所需。
从银行的角度,显然会把有限的额度投放到效益最高的领域中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资产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因此,信贷利率料将继续上行。
从融资需求的角度,因为经济增速平稳,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企业的融资需求依然是平稳的(但也有一些不合意的融资需求被管控住,比如地方政府的违规举债),所以融资服务的供需有所失衡。除上述银行广义信贷外,企业还可以求助于银行体系之外的渠道(但总额与银行不可同日而语),包括资本市场(股票、债券、各类基金等)、真资管(比如真正意义的信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