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城商行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北京商报
作者:程维妙 陈植
“银行真实不良率或高于账面”的质疑声近年从未间断过,在严监管的形势下,一些数额巨大的案件最先浮出水面。近期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因为借“向空壳公司授信”之名,行“掩盖不良贷款”之实,受到银监会重罚。业内人士指出,银行业为追求规模激进放贷、出现坏账后再花式腾挪不良的做法其实较为普遍。在银行业乱象整治工作持续推进的环境下,银行信贷投放将会更透明,资产质量也会趋好。
腾挪术之一:“时间换空间”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此次被监管坐实的腾挪不良方式,可以看做是“时间换空间”。根据银监会公告,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通过编造虚假用途、分拆授信等手法,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等业务,向1493家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种掩盖不良的做法其实十分简单,就是授信给空壳公司,由空壳公司收购出现坏账的企业,然后借授信资金偿还坏账,以达到掩盖不良的目的。
业内采取这种做法的银行并不在少数。一家银行总行风控部门人士安琪(化名)介绍,空壳公司没有生意经营,一般材料都很少,肯定是不符合银行授信要求的,这样做风险很大。
之所以称这种方式为“时间换空间”,是因为出现坏账的企业还有“起死回生”的机会,如果行业环境等条件转好,企业恢复经营,就有可能还上贷款。
也是因为看到有这样的希望存在,有的银行直接给坏账企业续贷。安琪透露,续贷也就相当于展期,让客户可以延后偿还贷款本金,在展期期间只要能按月偿还利息就可以了。再退一步讲,客户实在没有资金周转,还可以通过上下游企业“分担”,尤其是下游企业,比如客户供货给下游,下游不支付货款,直接替客户还贷。
腾挪术之二:“拆东墙补西墙”
比起“时间换空间”的腾挪方式,有的银行更为大胆。2017年初,某农商行上市前夕,该行一位对公客户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该农商行一支行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把该公司账户上的钱借给不相识的公司代偿贷款或进行担保,但之后对方公司还不上钱,该农商行也推翻了此前的协议。
该客户被“借用”的资金共计1100万元,被银行划给了多个他不认识的账户。据他的描述,其中既有他“不知情情况下被银行转走的”,也有“受制于自己企业在该银行贷款而不得不点头应允”的划转操作。逾千万元的资金,由于在数次划转时都没有签署书面凭证,故而在后期遭到反转。该客户“被动担保”的一家企业经营不善,发生逾期,银行将账算在了该客户头上,甚至还将该客户告上法庭。
多位业内人士也都指出,银行充当“中间人”协调客户资金的情况真实存在,不是在明面上,这种代偿可能是给了相应的好处,如一定的利息。
这种仅“你知我知”的做法,和“抽屉协议”的模式颇为相近。一位律师业人士介绍,“抽屉协议”,顾名思义就是只有签约人知悉,未被曝光的协议。有的时候明面协议不能消除交易各方的利益矛盾,因此交易各方会在明面协议之外签订“抽屉协议”,以达到利益平衡。“抽屉协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交易各方的争端,满足各方的利益诉求。
腾挪术之三:“假出表”
有一种已不算神秘的“抽屉协议”,也是银行腾挪不良贷款的手段。2017年12月下旬,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55号文),强调银信不能通过“抽屉协议”或回购等“假出表”形式规避监管。
“假出表”再次受到关注。据了解,银行不良资产从表内腾挪至表外,一种做法就是银行将不良资产通过信托渠道出表,再对这类资产回购。中诚信集团创始人毛振华曾在公开演讲中揭露称,信托帮银行倒腾报表,银行把自己的不良资产打包,通过信托公司发行资产管理计划,再由银行的资产池进行回购这笔资产。
有银行内部人士进一步介绍,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将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实际上企业获得表外融资来源于银行的理财资金,以此实现表内资产的出表。这类业务掩盖了很多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且是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互相掩护。假设某客户通过银行正常渠道获得表内贷款1亿元,出现不良问题,银行通过借助信托公司通道,在理财资金池通过表外向该客户发放贷款3亿元,表外贷款利率一般在10%以上,该客户将获得的表外3亿元中的1亿元偿还表内贷款,剩下2亿元资金自用。
通过上述渠道,银行将所发放的表外贷款接回表内,用于偿还表内的不良资产,实现了表内不良贷款腾挪出表的目的。
根源:追逐利润下的铤而走险
追溯银行花式掩盖不良的源头,还要说到花式放贷。安琪透露,为了冲贷款规模,银行甚至帮企业“伪造”申请材料,审批过程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李奇霖看来,银行现有激励制度可能也存在一定问题,各家分行为在总行排名中获得优势地位,过于片面追求规模与表面形式上的资产质量,而忽视了内在合规等问题。
风险暴露后,为了让报表看起来漂亮,粉饰数据便成为不少银行的选择。事实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国东方资产股份有限公司,在近年多份报告中都提出对银行官方不良率真实性的质疑,并指出“相当部分地区的银行实际不良率或是官方数据的2-3倍”。前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也曾在2016年的一次公开讲话中表示,银行的不良贷款被大大低估。
对于不少银行在回应不良率下降时提到的加大核销,安琪认为,核销确实占了一部分,掩盖和转移的规模仍不在少数。她解释称,因为核销对银行来说是直接亏损的,要用利润直接覆盖核销的贷款额,对银行来说肯定是不愿意的。
不过,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在银行业乱象整治工作持续推进的环境下,银行存在的这些掩盖风险的问题预计还会相继暴露出来。李奇霖表示,由于整治工作的推进,部分违规掩盖不良或利用抽屉协议、回购约定等方式做不良“假出表”等行为会被查处禁止,银行的不良资产可能会有所增加。
“从长期来看,前期的整治处罚给银行树立了反面的典型,银行的资产质量会更加透明,坏账问题也会更加直接地反映在相关指标上,银行为了应对考核压力,必然会更加谨慎地进行信贷审批,从而使整个银行系统的信贷质量提升。”李奇霖表示。
在北京科技大学金融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澄看来,在穿透式监管下,银行的底线意识将会更强,进一步加强贷款主体审查,同时加强发展方式创新,改变单一的盈利模式结构,对银行而言具有向好的推动作用。
【延伸阅读】
某支行行长自述:
我为什么帮助企业美化报表获贷?
看到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因违规放贷而被罚4.62亿元、多位当地分支行高层被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的新闻,一家股份制银行华东地区一级支行行长许杨(化名)有种说不清、道不尽的唏嘘。
“坦白说,他们的做法的确不对,但我能理解他们的处境——现在一旦出现坏账,分行支行从行长到客户经理不但超额业绩奖励荡然无存,还影响他们的晋升机会,这导致一些支行行长与分行上下串通、采取一些违规行为,企图瞒天过海。”许杨直言。
在他看来,一方面是经济进入转型期导致企业不良贷款逐渐攀升,令银行员工工作压力骤增,每拓展一项业务都要担心会不会触发新的坏账风险;另一方面,业绩考核压力与日俱增的同时,银行员工收入却在下滑,这导致业务管理难度加大。
“有时一个月要为此失眠几天,尤其在业务骨干递交辞呈、辖区企业告知不能按期还款、上年度业绩未达标、增加业绩考核指标时。”许杨直言。
不少支行行长都面临相似的处境,其中个别分支行行长顶不住“压力”,通过协助贷款企业美化财务报表争取新贷款“借新还旧”、或“指导”企业寻找空壳公司采取承债式收购等方式腾挪不良贷款,以此掩盖自身坏账状况、粉饰业绩,换取超额业绩奖励与晋升机会。
“这种做法迟早会出事,因为这会带来分支行一系列业务操作失控,但从另一角度分析,若超额业绩奖励与晋升机会,能与坏账处罚等考核脱钩,这类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或许会降低。”许杨坦言。
1
“高开低走”的支行行长
许杨告诉记者,从2011年因超额完成存贷款业务指标被提拔为支行行长后,自己在这个工作岗位已近6年,过去6年的职业历程可谓是“高开低走”。
“事实上,刚担任支行行长时恰逢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我的工作变得格外简单。”他回忆说。当时分行交给他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寻找合适的企业发放贷款。一时间,他接触过众多大宗商品贸易商,通过引入大宗商品抵押贷款模式迅速做大贷款规模,然后再通过“以贷养存”的方式,轻松完成存款指标。
即便分行提出拓展财富管理的要求,他都能轻松让贷款企业认购相应理财产品,协助分行完成理财产品销售工作。
“那时是我担任支行行长最轻松的日子,根本不差钱,也不愁企业会出现坏账,到时只要变个名义申请贷款借新还旧就行。”他直言。
即便随后银根收缩,他依然觉得支行行长的日子过得还算“惬意”。因为很多支行行长通过做大委托贷款业务规模,将企业闲置资金对接给那些需要借款的企业,一方面能完成分行布置的存贷款业绩指标,另一方面又能降低贷款风险。更重要的是,部分支行行长通过撮合借贷双方资金对接,还能收到不少好处。
不过,随着金融严监管与坏账上升压力来临,形势发生了变化。比如,支行原有的一些业务审批权被上收,导致一些企业客户贷款业务因风控收紧而无法获批,令他所在的支行“以贷养存”完成业绩指标的算盘渐行渐难。
从那时起,他发现不少支行业务骨干开始萌生跳槽的想法。但更严峻的冲击,是坏账处罚的考核制度,令支行行长与团队一年的成绩都“化为泡影”。
2016年,许杨所在的支行完成存款、理财产品销售、贷款等各项指标,但由于当年出现了两笔信贷坏账,导致支行行长与相应客户经理年终奖被扣除50%。
“那时与同行聚餐,他们还说我运气不错。有一位支行行长工作勤奋业绩出众,本来已经内定前往总行中小企业事业部担任高层,但由于他所在的支行在年底审计过程被发现存在一笔坏账,尽管这笔坏账不是他经手的,却被降职为支行副行长。”他回忆说。这也是个别银行分支行想尽办法掩盖坏账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
2
坏账压力
许杨坦言,如今这也是不少分支行遭遇的最大挑战之一。随着宏观经济增速节奏变化,不少中小企业经营情况下行,希望银行能适度放宽还款期限,但这会使分支行的坏账压力与日俱增。
许杨也坦承,他也曾协助个别企业美化财务报表争取“借新还旧”的机会。
尽管他意识到这种做法未必合规,但基于保持团队工作积极性、确保自己与员工收入与晋升机会增加等因素的考量,他只能“铤而走险”。
同时,他会向分行解释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困境,希望能给予还款宽限期,同时暂时不对支行的坏账结果进行处罚。“但要说服上级部门同意我的建议,绝非易事。”他直言。
许杨所在的银行采取贷审集体审批制。放贷时他只需协助企业美化财务报表,在集体审批过程中蒙混过关拿到新贷款偿还旧贷款即可,但2016年起银行内部加强风控,单独设立中小企业事业部并创建一套电子合同流程化审批流程。
变更后,小企业贷款审批改成嵌入式双签制(由授信部派驻审批专员到小企业部专门审批),并以“两表两票两单”(即电表水表发票税票对账单报关单)为信贷要素制作表格式企业信息资料调查报告,供风险合规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导致以往的灰色操作再也“行不通”。
“在中小企业事业部专员定期现场查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时,我会直接告知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希望他们能网开一面,避免提前回收贷款导致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但最终支行与中小企业事业部员工都因坏账上升而遭遇奖金扣除、晋升机会剥夺等处罚。”他直言。
事实上,随着最近两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他收到多家互金平台抛来的橄榄枝。“有两家互金平台直接给我开出百万年薪,邀请我担任他们的区域负责人。”许杨直言,或许这个薪酬在三年前不具备任何吸引力,但随着银行考核压力骤增导致不少支行行长年收入下滑时,他难免也为之心动。
许杨最终还是婉拒了互金平台的邀请,原因是他认为当前银行工作尽管又苦又累,却相对“稳定”,不像互金平台存在一定风险。
然而,他却阻止不了支行多位业务骨干纷纷跳槽投身互金平台。其间他也做过挽留,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不少业务骨干觉得自己很“亏”——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完成存贷款等业绩指标,却因为一两笔不良贷款被扣掉至少50%超额业绩奖金,甚至连晋升机会也被“取消”。